/tmp/phpHCu3tv  

 

文:Xavier

 近期臺灣六都某位市長一席:「守住移工的馬奇(其)諾防線。」相關防疫談話,Xavier當下聽到相當訝異,若懂馬奇諾防線歷史緣由,會知道這比喻十分怪異和不貼切。

 

然而媒體上雖不乏有人質疑與批評,國內還是有不少人不知道什麼是馬奇諾防線(Maginot Line),遑論了解市長這個比喻有多怪了。究竟馬奇諾防線是什麼?

 

馬奇諾防線是1920年代末期到1930年代法國在德法和德義邊界所修築的防線,以法國國防部長André Maginot的名字來命名,工程耗資超過50億法朗。

 

整個防線由眾多大型工事群、小型工事群和獨立炮臺等構成,配置大量鋼筋水泥建築和火炮,並且有駐軍。工事群後方還有生活區,營舍、餐廳和廁所等設施一應俱全。

 

工事群有發電機,沒有外來電源時,可以自行獨立發電,還有地下通道連結,部分通道具備鐵軌做輸送。整個馬奇諾防線工程浩大綿延漫長,當時被法國人寄予厚望。

 

不過法國邊境阿登山區一帶,因為地形複雜的關係,防守相對較為薄弱。聯軍知道阿登山區可能是敵人攻擊的區域之一,但認為這邊大部隊難以展開,德軍裝甲部隊不可能從這裡突破。

 

因此,聯軍雖在阿登山區設置一些障礙物試圖阻擋敵人前進,但終究沒有在這一帶佈署重兵,種下之後的敗因。

 

二戰德法戰爭德國相當大膽和聰明,部隊經過演練,德軍「鐮割計畫」選擇繞過馬奇諾防線,將阿登山區作為主攻方向,A集團軍群的裝甲部隊成功從阿登山區突破,完成聯軍認定的不可能任務,攻下色當往法國境內推進,馬奇諾防線失去作用。

 

接下來戰事進展大大超乎希特勒預期,短短1個半月時間,法國就被徹底打敗狼狽地向德國議和,戰爭後期德軍向馬奇諾防線進攻並順利攻佔。德法戰爭德軍只付出15.7萬人傷亡的代價就殲滅法軍170萬人(其中150萬被俘),對德國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勝利。

 

馬奇諾防線雖非完全不堪一擊,但畢竟在二戰中沒發揮原本預期的作用,別說擋住德軍攻勢,連替法軍爭取到期望的應變時間都沒有,時過境遷現在反而成了旅遊景點和農場的一部份,十分諷刺。

 

所以歷年來馬奇諾防線又有華而不實、中看不中用的隱喻,市長拿馬奇諾防線來比喻防疫不是很奇怪嗎?不知道周遭有沒有人提醒你?

 

不過某市長至少還知道馬奇諾防線,如文章開頭所言,很多臺灣民眾,甚至新聞媒體連馬奇諾防線都沒聽過。所以也不用怪為什麼風向好帶、借用歷史典故引喻失義還沒多少人發現了。

 

學習歷史很重要,特別是政治人物。

 

[Xavier說二戰史] 敦克爾克大撤退:光榮的背後是失敗

[Xavier說二戰史] 兩個關鍵讓蘇聯擊敗納粹德國

 

Xavier元創主義Facebook粉絲團:

看Xavier獨特觀點的精闢解析

arrow
arrow

    Xavi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