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Xavier
糾葛70多年的謎團,1940年5月英法聯軍在敦克爾克(Dunkirk)的大撤退至今爭議仍未平息。希特勒(Adolf Hitler)於5月24號下令德軍裝甲部隊停止追擊,長年以來被外界視為是英國遠征軍死裡逃生的關鍵,也是最大的爭議處。
當時英國策動為時9天的「發電機計畫」(Operation Dynamo),動員軍方和民間各式船隻進行救援。在德國陸軍和空軍的夾擊之下,最後英法聯軍仍成功撤出33萬8226人抵達英國,遠超過當初只能撤出4.5萬人的預估,奇蹟似的逃過德軍圍殲,最近還被翻拍成電影。
究竟為什麼當時希特勒會下達這樣的命令?過去外界有多種說法和推測,大致可歸納為下面幾點:
一、保留裝甲部隊實力:
由於德軍在先前的戰鬥中坦克消耗頗大,敦克爾克周遭又沼澤遍布,不適合裝甲部隊行動,為保留坦克實力應付下一階段的作戰,故希特勒下令停止追擊,有些德軍將領也支持這個做法。
二、希特勒受到戈林蠱惑:
戈林(Hermann Göring)為了搶功提升自己的地位,要求希特勒讓空軍獨立完成任務,他還向希特勒強調若由陸軍將領獨攬其功,將衝擊希特勒在國內的聲望,卻高估了德國空軍的能耐,由於希特勒接受戈林的建議導致錯失良機。
三、希特勒的政治考量:
希特勒先前就對英國有著複雜的愛恨情緒,為避免過度刺激英國人,以便將來和英國進行和談,因此希特勒刻意放英國遠征軍一馬。
因為希特勒下令裝甲部隊停止追擊,英法聯軍才死裡逃生的說法真的是對的嗎?答案恐怕是不見得!事實上在英法聯軍利用時間加強敦克爾克的防禦之前,古德林(Heinz Guderian)曾留下裝一師對其攻擊,但並沒獲得什麼明確進展。
會有這樣的情況,關鍵在於德軍裝甲部隊在初期缺乏步兵的有力配合,加上敦克爾克周遭水網密布,都讓德軍的攻擊效果打了很大的折扣。想追擊的古德林自己也承認:「在沼澤地區使用坦克攻擊是沒有意義的。」
因此,說24號的停止追擊令救了聯軍的說法是會有問題的,顛覆了過往許多人對敦克爾克大撤退的主觀認知。應該說如果沒有希特勒下令停止追擊的命令,古德林的裝甲部隊可能會對英法聯軍造成更大的困擾,但由於缺乏步兵協同作戰,戰果大概也不會像外界想像的這麼大。
敦克爾克大撤退對英國來說究竟是光榮還是失敗呢?單就救援任務本身而言,敦克爾克戰役是成功的,畢竟救出了多數想救的人。即使英法聯軍在撤退過程中損失6萬8000多人(其中4萬法軍被俘),還有226艘英國船艦被德軍擊沉、折損100多架戰機,並遺棄各式戰車、戰防砲、大砲和彈藥等裝備,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但如同國共內戰後期國軍在湖南青樹坪擊退共軍一樣,這是潰敗中的一個亮點,不過就全局而言並沒有決定性的影響。不論這十多萬的英國遠征軍能不能順利撤回英國,由於隔著英吉利海峽,在德國海軍較薄弱、空軍無法獲得制空權的情況下,德軍地面部隊亦無法即刻渡海對英國本土發動攻擊,之後的海獅計畫(Unternehmen Seelöwe)驗證了這個道理。
這十多萬倖存的英國遠征軍成為數年後盟軍反攻裡英軍的骨幹,但納粹德國會覆滅關鍵還是在東線戰場對蘇聯作戰的失利,德軍主力承受蘇軍反攻沉重的打擊早已吃不消,英軍參與的西線戰場充其量不過是加速第三帝國敗亡的速度、減輕蘇聯壓力罷了。
從另一個角度看,要不是英法兩國在初期對德國”宣而不戰”,選擇被動觀望的態度因應局勢發展,戰局不至於惡化這麼快,英國遠征軍不見得會面臨狼狽的敦克爾克大撤退。英法高層最初的盤算與利益考量可說不無責任,這不是敦克爾克成功撤退可以掩蓋的。
另外,表面上英法聯軍在敦克爾克頂住了德軍的攻勢,看似盟軍十分團結和英勇。實際情況是英、法兩國在撤退過程中彼此矛盾重重,英方優先撤走英國人、甚至阻止法國人上船的政策一度讓法方相當不滿,在法國總理雷諾(Paul Reynaud)警告此舉將產生”嚴重的政治後果”後,情況才獲得改善,大難臨頭時盟友們依舊只想到自己,「人性面」顯露無遺。
7月12號英國陸軍部長還曾向蘇聯駐英大使麥斯基(Ivan Maisky)坦承:「在敦克爾克之後情況很恐怖,帶離法國的30幾萬人,只不過代表著愛國傾向,但完全潰散和無武裝的大孩子。」一席話諷刺意味十足。
只是為了政治上的宣傳以及激勵民心,面臨領導危機的邱吉爾(WinstonChurchill)急需一場像樣的戰役來穩定情勢,敦克爾克大撤退會被塑造成光榮的勝利也就順理成章了。在敦克爾克英國贏了,1940年一無所獲的英國遠征軍卻輸了,光榮的背後是失敗。
Xavier元創主義Facebook粉絲團:
看Xavier獨特觀點的精闢解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