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Xavier
在國共內戰傅作義無疑是國軍將領裡相當特別的一個,是極少數能接連擊敗共軍的國軍將領之一。從大同集寧戰役、張家口戰役到淶水戰役等,傅作義和華北野戰軍(華北共軍)交手屢屢獲勝。
其中大同集寧戰役傅作義圍魏救趙,帶領國軍在不利態勢下以少勝多,展現高度的軍事指揮天分。連毛澤東都曾在電文公開批評共軍將領:「你們必須克服幹部中怕遠出,怕山地戰,怕到人稀糧少地區作戰,以及怕傅作義等項錯誤思想。」明確點出共軍畏懼傅作義的窘態。
由於傅作義的軍功,在蔣介石支持下傅作義一路從地方軍頭坐上華北剿總總司令的位置,在平津會戰時統領華北地區50萬國軍和共軍作戰。只是當時的情勢已經不是傅作義一人有能力改變的,傅作義在平津會戰中並沒什麼表現(也很難有什麼表現),最後率領北平(現在的北京市)25萬國軍投共。
根據國軍被俘將領杜聿明在回憶錄中的回憶,平津會戰之前他曾和傅作義私下有一次交談,並對華北戰局提出建議,傅作義當時對未來情勢感到悲觀,直呼:「沒有兵!」,既不想放棄華北果決南撤,又缺乏信心和共軍一戰,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態注定了傅作義之後的結局。
整個平津會戰的過程中傅作義確實沒有奮戰到底的決心,和共軍是邊打邊談,傅作義和共方接觸談判的正式紀錄就有三次。傅作義初期自恃還有相當力量,向中共提出華北地區一起解決、成立華北聯合政府、傅作義參加華北聯合政府的條件。
意思就是要和平解決可以,但要維持傅作義「華北王」的地位,傅作義跟中共在華北地區一起分享權力,中共當然予以拒絕。可以看出傅作義考量的是他個人,而不是什麼國家、民族。隨著戰局發展越來越不利,傅作義在談判中也越形被動,失去了討價還價的籌碼。
共軍攻下天津後,北平成了一座孤立無援的孤城,傅作義思量過後做出了投誠中共的決定,拱手讓出北平。期間蔣介石曾要求撤出北平的部隊和武器,傅作義拒不執行,還一度通知共軍砲擊天壇機場,讓國軍飛機無法降落,加深了他和蔣介石之間的矛盾。
就國民政府的立場,傅作義失去了軍人的氣節,就傅作義個人的立場,當時他做了一個識時務的抉擇,試圖在國共之間為自己謀求最大的利益。新中國建立後,傅作義並沒有領兵,而是被中共任命為水利部部長。沒有兵權,但也給了他一個部長級的職位,蔣介石和國民政府則是撤退到臺灣,以待局勢變化。
在蔣、傅兩人因北平“和平解放”正式決裂鬧翻後,沒想到事隔十多年,在1963年分隔海峽兩岸的兩人又重新搭上線。蔣介石在該年3月23日的日記中記載:「傅逆作義特以專人帶來其親筆書『悉貢所能』四字。密告於余,但其並未具名,其字確是真筆,可知匪共內部已至崩潰在即,有不可想像之勢,否則此種投機分子,絕不敢出此也。」
『悉貢所能』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竭盡全力提供所能提供的,傅作義有意在國共角力中充當蔣介石的內應。接下來幾個月蔣介石在日記中都有提到傅作義,曾寫到:「下周討論傅逆之事」,直至8月還有「經兒來,對傅作義事研究。」、「傅作義事之進行。」的記錄。
可見兩人當時持續連繫了一段時間,國府高層包括蔣經國都知道此事,蔣介石也認真評估和傅作義合作,甚至在“進行”,至於當時到底在進行什麼,由於這部分資訊沒有公開,不得而知。或許是沒有等到局勢變化的適當時機,最後蔣、傅兩人的接洽似乎還是不了了之,後續沒有更多的記載。
有意思的是蔣介石在日記中稱呼傅作義為傅逆,在他心中傅作義始終是個投機的叛徒。會有這種情況並不讓人意外,傅作義從頭到尾都不是蔣介石的嫡系,蔣介石原本就無法真正信任他,加上北平易幟傅作義確實背叛蔣介石,綏遠起義傅作義也是重要推手,難怪蔣介石晚年還是無法諒解傅作義。
有人評論傅作義此舉很大膽,Xavier倒是認為傅作義畢竟和蔣介石長年共事過,蔣介石的性格他是清楚的,否則不會貿然託人帶信給蔣介石。要知道蔣介石要是刻意把傅作義送信的消息放出去,傅作義是有可能被中共逮捕處決的,傅作義敢這麼做代表他有絕對的把握。
蔣介石念茲在茲的是在與共產黨的鬥爭中失敗,期盼有一天國民黨的勢力能重返大陸,忽然間出現一個傅作義自願充當內應,蔣介石自然是願意的,即使傅作義忤逆過他,從大局著想蔣介石終究還是認真考慮和傅作義合作,這點想必傅作義事先有評估到。
傅作義會突然來這麼一手,應是對當時中共政權的不滿,以及感受到潛在的危機,才出此下策,為自己留條後路。當時中國經歷「三面紅旗」,內部情況有所不穩,不過蔣介石推測的”崩潰在即”並沒有出現,往後十多年即使內部動盪,中共對軍隊的掌握仍是十分牢固,蔣介石始終沒有等到真正的機會出現。
只是傅作義一生反反覆覆,曾手握50萬重兵權傾一時,在之後的文革時期卻遭到迫害羞辱,恐怕是他意想不到的。傅作義的女兒、過去是中共地下黨的傅冬菊,晚年也在潦倒中病死。
Xavier元創主義Facebook粉絲團:
看Xavier獨特觀點的精闢解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