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Xavier
西元626年六月四日「玄武門之變」改變了大唐的歷史,秦王李世民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順利成為儲君,不久唐高祖李淵禪讓,李世民正式繼承帝位,即為後來的唐太宗,玄武門之變也成了李世民一生無法擺脫的爭議。
其中玄武門之變中的「泛舟海池」至今史學界爭論頗多,甚至有人認為正史在這一段的描述有造假替李世民美化之嫌。這種可能性是不是存在呢?從正史的文字紀錄中我們就能窺知一二。
據記載李世民在玄武門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後,李淵仍領著大臣在宮中的海池悠閒泛舟,突然李世民旗下猛將尉遲敬德全身武裝手持長矛來到李淵面前,李淵看見尉遲敬德先是厲聲質問:「何人作亂?你來幹什麼?」尉遲敬德則回答太子、齊王作亂已被李世民平定,故秦王特地派他來保護李淵。
李淵聽完尉遲敬德回答大吃一驚,隨後徵詢在場大臣意見後感慨地接受事實,並接受尉遲敬德”請求”由李世民全權指揮各路軍隊,三天後冊立李世民為太子讓他掌理國政,兩個月後禪讓於李世民,整個泛舟海池的過程看來確實疑點重重。
首先,當天李淵是傳令三位皇子入宮對質,等了這麼久不見三人前來,李淵應該是派人催促,而且對皇子們的”缺席”感到不悅和不耐煩。尤其此事牽涉多位皇子的鬥爭,李淵怎還會有心情跟大臣悠閒的泛舟呢?此為第一個不合理之處。
再來,幾個皇子當日在玄武門進行這麼大的武裝械鬥,連皇宮的禁軍都牽涉其中。人多口雜、耳目眾多,皇宮這麼多人事情應該早傳遍整個宮中,李淵跟一班大臣竟然從頭到尾不知情,還能悠閒的泛舟作樂,顯然說不過去。
就算皇帝和大臣在泛舟,周遭應該也有大批侍衛隨行戒護,尉遲敬德竟然能全身武裝暢行無阻的直闖到皇帝身邊,從頭到尾沒有人幫忙傳話,途中似乎也沒受到任何攔阻和盤問,這又是另一個不合理之處。
試想,按正常邏輯推斷宮中發生這樣的政變,李淵應該早收到消息做出反應,立即動用自己能掌握的武裝力量控制局面,甚至試圖拿下李世民,避免自己的安危以及皇權受到威脅。但李淵都沒有,一群人就像集體失去知覺,十分詭異,因此泛舟海池這段記載的確有事後造假嫌疑。
李淵在玄武門事變後不到幾天就把軍權和政權交給李世民,甘願退居幕後,兩個月後又主動讓出帝位,被動軟弱的程度完全不像個皇帝。事實上玄武門事變後李淵又活了九年,事變前後身體並沒有立即性的問題,顯然當時他是承受巨大的壓力才做出這樣的決定,能對他產生這麼大壓迫的只有李世民。
實際情況可能是李世民在六月四日不但在玄武門誅殺李建成跟李元吉,而且迅速以武裝力量控制皇宮和李淵,李淵才會全盤接受李世民陣營的要求,以至於連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十個兒子一併被殺他都無動於衷,還急於交出軍政大權。至於李世民當時到底是怎麼做到的?是否有更多內應配合?已不可考。
站在李世民的立場,玄武門之變絕不是殺了李建成跟李元吉了事這麼簡單,畢竟這場政變缺乏足夠的正當性。只要李淵還掌握足夠的武裝力量,絕對可能處置李世民,李世民一不做二不休只能進行到底向李淵逼宮,用軍事力量逼迫自己的父皇。
近代出土的民間話本《唐太宗入冥記》就曾有李世民”囚慈父於後宮”這句話,引起學界的注意。雖然入冥記只是改編的民間故事,不見得有所本,但也反映出可能早自唐代民間就流傳這樣的說法和想像,玄武門之變可以有很多可能,絕不是只有一種官方版本。
關於面對史實的態度,唐太宗是有過黑紀錄的。貞觀十六年某次退朝唐太宗就曾向史官褚遂良要求觀看記載皇帝言行的起居注,隨即遭到褚遂良婉拒,太宗又追問:「朕有不善,卿亦記嗎?」褚遂良機警的回答:「即使褚遂良不記,天下人亦記之。」唐太宗接連碰了幾個軟釘子只好作罷。
不過唐太宗仍不死心,隔年再次要求觀看起居注,這次跳過褚遂良直接找上宰相房玄齡。房玄齡一開始也是予以拒絕,太宗則是強調:「若有不善,亦欲以為鑑誡,使得自修改耳」。太宗的心思房玄齡是明白的,在壓力之下房玄齡修改撰寫高祖和太宗兩朝實錄上呈,唐太宗看了六月四日的事後還特別給了一些”意見”。
從這兩件事可以得知唐太宗對自己在史書上的歷史定位相當在意,以至犯忌諱直接觀看當朝史書和自己有關的部分,留下一個讓後世普遍負面評價的紀錄。因此,倘若唐太宗真的施加影響力於當代史書撰寫上,也不讓人意外了。
平心而論,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弒兄缺乏足夠正當性成為他人生黑暗的一頁,但以當時他和李建成鬥爭已白熱化的情況下,他若不動手之後被李建成殺掉可能也只是時間問題。
整場政變雖然不光彩卻也參雜些許無奈,不論他或李建成某種程度可謂是封建時代身為皇家子弟的悲哀,差別是鬥爭勝出的李世民比李建成幸運,也掌握了歷史上的話語權。
[Xavier說明史] 意氣用事讓和議破局: 崇禎加速明朝敗亡
Xavier元創主義Facebook粉絲團:
看Xavier獨特觀點的精闢解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