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人_麥克阿瑟_蔣介石  

 

文:Xavier

如果不是1950年爆發的韓戰,臺灣恐怕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起初遠在朝鮮半島的這場戰事跟臺灣並無直接關聯,後來卻對臺灣產生巨大的影響,還衍伸出許多案外案,改寫了兩岸的近代史。

 

韓戰爆發前的國民政府可說風雨飄搖,國軍主力在大陸幾乎全被殲滅,幾個月前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剛渡海攻下海南島,預料下一步將劍指舟山群島跟臺灣,在強大軍事壓力下國軍被迫放棄舟山群島試圖集中兵力固守臺灣。

 

任誰都看的出來這時候臺灣的國民政府情勢岌岌可危,昔日的"盟友"美國政府幾次公開發言也嗅出態度的明確轉變,認為臺灣已無關緊要,被解放軍攻佔只是時間問題,美國並不打算介入臺海戰事,幾近放棄蔣介石政權。

 

中共高層曾在1949到50年間指示粟裕統籌進攻臺灣的工作,準備以第三野戰軍為主的16個軍超過50萬人攻臺,1950年6月攻臺部隊在東南沿海完成集結,最初預計8月正式發起對臺灣的進攻,當時國際社會也普遍認為解放軍在臺灣進入颱風季節之前就會展開渡海作戰,給國民政府最後一擊。

 

以Xavier研究戰史多年來看,若當初美軍選擇對臺灣袖手旁觀,只要解放軍渡海突破國民黨海空軍攔截,成功登岸鞏固灘頭堡確保後續部隊登陸向深縱發展後,國軍是很難擊退解放軍的,接下來的戰事恐怕不會有太多殘念,臺灣篤定被解放。

 

無巧不巧韓戰在1950年6月爆發,剛好在解放軍準備攻臺前夕,美國政府內部評估過後,一改先前對國民政府消極的態度,此時反而認為臺灣有重大的戰略價值,不但主導聯軍進入朝鮮半島作戰,也決定改支持蔣介石政權,派遣美軍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以及第十三航空隊駐守臺灣,防止解放軍攻臺,捍衛美國在亞太地區利益。

 

由於當時解放軍海空軍力量仍不足,在海空實力強大的美軍協防臺灣後,中共中央隨即取消三野的攻臺計畫,不久決定派兵參加韓戰,讓國民政府逃過一劫,有人稱韓戰是蔣介石版的「西安事變」道理正是在這。國共兩黨各有一次死裡逃生,歷史真是相當詭譎多變。

 

附帶一提的是韓戰爆發之初,蔣介石一度研判解放軍有進攻臺灣的可能,曾下令讓金門的部隊撤回臺灣,後來美軍決意協防臺灣後才取消從金門撤軍的計畫,當時解放軍亦偵測到國軍有撤退跡象準備有所行動,這段過去恐怕現在已經沒多少金門人知道。

 

韓戰還衍伸出許多案外案,得知戰事爆發時蔣介石喜形於色,認為有機會演變成世界大戰,國民黨就有機會藉由美軍的力量重返大陸,因此在聯軍戰況吃緊期間,蔣介石曾數度期盼能派遣國軍第52軍參與韓戰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也積極支持。

 

蔣介石的”用心”,美國政府何嘗不是心裡有數,雖然內部不乏有人支持蔣介石派兵,但幾次詳細評估過後最後都遭杜魯門(Harry S. Truman)否決,美國不想因為韓戰引發和中共全面性的戰爭,拒絕蔣介石就能避免事情變得複雜。

 

另外,為了減輕朝鮮半島美軍的壓力,美國在韓戰期間曾支援李彌將軍反攻雲南,意圖開闢第二戰場,一度佔領雲南8個縣,最後因為後繼無力又撤回緬甸邊境。有些人好奇國民政府早期到底有沒有反攻大陸過,實際上真的有,只是因為李彌部力量薄弱、美國政府實際援助又不多,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不久美國也中止支援,可看出華府的精打細算跟現實。

 

韓戰對臺灣影響之大,甚至擴及之後的孫立人案。孫立人和美國關係密切一直讓蔣介石顧忌和不滿,美國有意扶植孫立人取代蔣介石的傳聞也不曾間斷。正是因為韓戰改變美國先前對蔣介石近乎拋棄的態度,讓蔣介石有本錢處理孫立人,1954年年底臺灣和美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後,隔年隨即爆發孫立人案,孫立人自此被蔣家父子軟禁30多年。

 

現在國際社會往往「牽一髮動全身」,韓戰牽涉國家之多、確立海峽兩岸分治局面、徹底改寫兩岸近代史,實讓人始料未及,影響力至今仍然存在,這段歷史是所有臺灣人都該去了解和體認的。

 

Xavier元創主義Facebook粉絲團:

看Xavier獨特觀點的精闢解析

arrow
arrow

    Xavi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