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文:Xavier

最近亞洲青棒錦標賽有觀眾在看臺上舉起「台灣就是台灣」的布條,結果遭現場棒協人員制止搶下,引發外界熱議,反倒成為比賽的焦點。幾位主播陸續發言加入戰局,更讓事情餘波盪漾。

 

1981年臺灣在當時的政治情勢跟壓力下,被迫採用現在俗稱的「奧會模式」,之後以「中華臺北」的名義參加國家賽事。這個名字不但四不像、有矮化之虞,而且連很多人外國人都看的一頭霧水,背後存在糾纏十幾年的”名義”之爭。

 

撇開怪異的中華臺北不說,有人說中華民國這個名字已經無法代表中國、早不受國際承認,很多外國人也看不懂,我們應該用臺灣才對。使用中華民國的名義確實有上述盲點存在,但是很多人沒注意到使用臺灣同樣會引發爭議。

 

首先,臺灣兩個字雖然外國人比較看得懂、國人也習慣使用,但目前臺灣仍只是個慣用的”地理名詞”(就像國際社會經常稱韓國為南韓,實際上韓國國名並沒有南這個字),世界上並不存在「臺灣國」這個國家。再來,臺灣指的究竟是臺灣本島,還是有包含澎湖、金門跟馬祖等外島,這又是一個爭議點,也就是說使用臺灣爭議也沒少到哪裡去。

 

試想要是當初韓戰提早幾個月爆發,美軍同樣可能像協防臺灣一樣,派遣艦隊進入瓊州海峽,防止解放軍進攻海南島,這樣國民政府可能同時保有臺灣跟海南兩大島。坦若如此,現在臺灣政府下轄的兩個島,民眾對外又要自稱我們是什麼人、該以什麼名義參加國際組織、臺灣海南或海南臺灣?這就更有得吵了。

 

話說回來,即便我國有辦法使用臺灣的名義,在現實的情況下國際社會也不會承認我們是一個國家,同樣會被做為對我國非常不利的解讀,關鍵就在所謂的「解釋權」從不在臺灣身上,而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世界各國

 

也就是說不論用中華民國、臺灣、臺澎金馬,或其它第四、第五個名字選項,雖給人的感受不同,實際上結果都差不了多少,共通點是不會被各國政府當一回事、給予臺灣人民想要的合理對待。

 

多年來很多人會在名義上爭吵不休,陷在中華臺北、中華民國跟臺灣等用詞的爭論輪迴、不可自拔。這是”後果”,卻沒多少人去思考跟正視”前因”,我國會演變成現在這樣用什麼名字都不是、都沒有用,並且走不出去,關鍵還是在兩岸的實力懸殊。

 

國民政府在60幾年前是內戰的戰敗方,1949年國軍守不住大陸江南跟西北等廣大地區後,也徹底失去在談判桌上的談判籌碼,導致現在臺灣政府很多東西不是很難談,而是根本沒有談判的空間。尤其臺灣現在的國際處境又比早年艱困許多,既然如此,中國更沒有給臺灣好臉色看的必要,尤其碰觸到主權問題。

 

我們可以看看這個歷史案例,南宋時期南宋隆興北伐大敗而還,後來經過一翻角力宋金達成隆興和議議和,多年後宋孝宗曾遣使向金國要求修改和議中不合理處,包含歸還河南祖宗陵寢地以及他必須下榻起立接受金國國書禮儀等,儘管南宋特使范成大據理力爭,和議也確有可議處,但是金世宗還是斷然拒絕南宋要求。

 

以宋朝的立場,提出修改和議並沒有錯,因為很多條款的確很不平等。站在金國的立場,當初和議是南宋官方同意並正式簽字的,也覺得自己理直氣壯,認為南宋當初都答應了現在又憑什麼修改。關鍵就在金國當時國力在南宋之上,南宋既然在軍事上無法佔有優勢,於和議拿到好處的金國自然不會想再做其它讓步。

 

上面這個案例就是我們可以好好思考的,有點像現在的奧會模式爭議,雖然不合理,幾十年後的現在我國想修改,但礙於兩岸力量懸殊,除非能打破這種態勢,否則也幾無變更的可能。這是很現實、也是大家必須去正視的,儘管Xavier知道很多人情感上很難接受。

 

大家都習慣把焦點放在”結果”,但如果”主因”沒有改變,結果永遠是一樣的。我們想上談判桌談,取決與手上擁有多少籌碼,偏偏幾無籌碼的我們失去了討價還價的本錢。如果臺灣有辦法像以色列那樣,人人身先士卒拿槍上戰場拚命打敗敵人,有些東西或許還有一絲另當別論的空間,但如果沒有,就注定同樣的問題還要繼續爭執數十年。

 

(本文圖片來源:陳惠軒FB)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並加入粉絲團

Xavier元創主義Facebook:

看Xavier的精確剖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avi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